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彬
(相关资料图)
累计完成珍贵文献缩微抢救保护7400余种,总计294万余拍……“十四五”以来,我国珍贵文献缩微抢救保护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全国图书馆缩微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关键之年,2023年全国图书馆缩微工作会议近日在甘肃兰州召开,全国文献缩微事业工作者齐聚一堂,总结经验,凝聚共识,共谋合作发展。
落实政策要求,赓续中华文脉,奠定重要基石
保护好文献这一重要文化载体,公共图书馆使命重大。运用好文献缩微这一有力技术,图书馆工作者任务明确。文献缩微工作很好地诠释了图书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理念。
缩微技术具有成熟度高、稳定性强、记录效果好、内容真实可靠、信息存储密度大、存储介质保存寿命长、技术适用范围广、使用成本低、易于还原拷贝、异质转化利用、缩微复制品具有与原件同等法律效力等优势特点,发展百余年迄今仍是文献长期保存保护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在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珍贵古籍缩微复制和数字化工作。去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对新时期完善古籍工作体系、提升古籍工作质量、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文献缩微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全国图书馆缩微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则细化提出推进珍贵文献缩微工作进程、提高缩微文献服务保障能力、提升缩微文献揭示与服务水平以及强化缩微工作全方位保障力度的具体发展目标。
优化工作机制,强化资源共享,提升协作效能
1985年,在原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直接领导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简称“缩微中心”)成立,正式拉开了图书馆缩微工作的序幕。在2023年全国图书馆缩微工作会议上,缩微中心各单位展开了深入探讨。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霍瑞娟介绍,作为缩微工作“领头雁”,国家图书馆将文献原件保存、缩微异质长期保存和数字化服务,作为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目前,缩微中心已完成18万余种珍贵文献资源的缩微异质保护工作,拍摄缩微文献总量8000余万拍。其中,善本古籍、革命历史文献、民国时期图书报刊等总量超过13万种的缩微文献已经完成数字化。依托这些缩微胶片数字化资源,国家图书馆先后建立了中华古籍资源库、民国时期图书、民国时期期刊等多个线上数据库,免费供读者网上查阅,受到社会公众广泛好评;国家图书馆还通过数转模技术完成1万余种珍贵家谱、方志、古籍的转换,完善了数字资源的异质保存方式,丰富了馆藏文献资源的类型。霍瑞娟提出,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各级政府及社会公众对缩微技术最新发展的了解,以及缩微技术对珍贵文献长期保护工作意义的认知,强化缩微中心对各馆的带动力度并形成合力,通过章程修订来指导、推进后续工作。
在会议上,国家图书馆提出建立“中心—分中心—成员馆”组织架构的构想,得到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高度认同。大家一致认为,此举将有效提升各省级图书馆文献缩微保存保护工作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促进缩微文献资源的共享、合璧与深度挖掘,形成覆盖全国的缩微网状工作格局,为缩微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组织保障。
天津图书馆馆长李培建议,充分利用各馆的优势和人力、技术等资源,积极策划全国性的缩微文献保护项目;制定文献资源的拍摄规划,将民间珍贵文献纳入保护范围。河北省图书馆副馆长何寿峰、青海省图书馆副馆长周志强也赞同以缩微方式对民间收藏的珍贵文献加以保护,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缩微文献可作为图书馆公藏文献的有益补充。
“建议考虑以项目驱动逐步取代任务驱动,以利于各成员馆更好地整合资源进行项目协调,便于工作的开展和进度的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馆长秦小燕提出。
甘肃省图书馆副馆长陈军着眼长远协作,提出完善章程,明确各成员馆责权利问题,包括版权问题及合作方式等。
发掘人才技术优势,推动缩微事业长效发展
缩微事业的发展,从来都与新技术的采用相伴而行、相辅相成。纵而观之,信息化、数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给缩微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机遇:在缩微中心,数模转换技术的应用使文献加工效率与服务便捷程度实现质的飞跃;在国际上,近年出现的利用缩微胶片对原生数字资源进行长期保存的新技术应用,更为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缺乏可靠介质这一“数字困境”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缩微事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更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国家图书馆发挥人才优势,持续关注国内外文献缩微技术的新材料、新设备、新理念、新标准,在彩色缩微技术、全媒体资源长期保存应用、全流程接入智慧图书馆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此外,积极推动“基于用户体验的缩微文献数字化图像着色研究”课题落地,通过AI和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黑白缩微胶片图像色彩还原技术水平,改善读者对缩微文献使用效果和阅读体验,促进彩色珍贵文献的再生性保存保护工作;今年,国家图书馆还在以往开展彩色缩微拍摄工作的基础上,启动馆藏少数民族珍贵古籍文献彩色缩微拍摄工作,力争以更高细节呈现原件原貌。在不断探索新业务形态的同时,积极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文献缩微业务团队。山西、湖北、福建、宁夏等地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均强调了缩微业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表示将进一步完善人才梯队建设。
吉林省图书馆副馆长宋艳指出,要促进社会资源文献的活化和利用率,考虑制定相关行业技术标准,促进后续横向和纵向联合应用。
黑龙江省图书馆副馆长张大尧建议,结合智慧图书馆建立实时云端查询系统,进一步细化文献揭示与服务的信息粒度。
“将进一步调研馆藏古籍数字化情况,对珍贵文献开展数转模工作,完成馆藏红色期刊缩微文献数据库、党政报数据库等。”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周玉山表示。
守正创新,奋发有为,以此次会议举办为契机,全国公共图书馆缩微事业工作者进一步凝聚共识、广开思路,以实际行动共同守护珍贵文献资源。面对未来,缩微事业有规划引领、有技术打底、有机制赋能、有人才支撑,在全国公共图书馆通力合作下,将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标签: